每日一读2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  发表者:admin  点击次数:4130
1953年10月,华中工学院动力工程系组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成为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培养本科生,60年代初开始培养研究生,70年代以后逐渐建立了完整的学科体系。1981年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和内燃机学科首批获准设立硕士点、博士点;1984年、1990年相继设立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博士点;1988年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获准建设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1991年建成、对外开放;1991年建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8年获得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热能工程学科再次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热能工程、工程热物理、动力机械及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能源与环境工程、动力工程自动化 8个博士培养二级学科,7个系、研究所和研究室。经过“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热能工程学科平台、热科学与流体科学研究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实践教学基地等为支撑的创新性学科平台系统。
学院现有教职工近15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0人,教授37人,副教授4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80%。近年来,有14人分别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和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人次受聘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3人受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获得“高校青年教师奖”, 7人被评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 3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1人获得“霍英东基金”。拥有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985”工程创新团队)。部分教师还被聘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专业评审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审专家,教育部煤燃烧科学与技术网上合作研究中心牵头科学家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煤和油燃烧污染排放机理与防治规律、湍流燃烧反应流体力学及其传热特性、高效低污染先进燃烧技术、燃烧检测诊断与优化控制、能源动力装置性能评价及故障诊断、多相流及传热强化、空间环境等极端条件下的燃烧和传热传质、生物传热大功率密度换热系统及器件、新能源及节能新技术、高效低污染及高功率密度发动机新技术、内燃机电控、制冷与超低温工程传热传质、热声转换、流体机械及工程中的复杂流动、大型火电和水电机组稳定性及状态监测等。
“十五”以来,学院完成了国家、地方和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300多项,获科研经费近1个亿,其中,牵头和参加了7项“973”项目;获“863”项目7 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45项;国防预研类项目5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2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授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近50项;出版专著、译著和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2000篇,被国际三大索引收录的论文600余篇;形成了以前沿基础研究为龙头,以能源与环境先进技术研发为支撑的完整科研体系。
目前在校博士研究生146人,硕士研究生340人,本科生1648人。已形成了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有优良的学风和浓厚的学术氛围。10 本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半个世纪以来,培养了逾万名高层次人才,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已成为欧美和国内著名大学、企业、政府机构中的杰出人才。
学院已与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葡萄牙等20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约有20人次出国进修、考察、讲学、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些年来,学院举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其中2001年召开的“国际能源转换和利用”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形成较大影响,会议论文集为EI和ISTP收录。目前,与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正在进行合作研究的项目有6项。
学院将在应用领先、基础突破、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努力培养栋梁人才,深入开展科学研究,保持学科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处于国内一流,把重点和特色学科建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学科.